推薦大家一個「明信片常見取景地點」– 從 Pont de l’Archevêché 主教橋上拍聖母院 :)
從這個角度看過去,正面壯觀的鐘塔、上達天聽的尖塔、向上高聳的屋頂結構、提供支撐的飛扶,全都展露無遺,可以完整地欣賞歌德式建築之美!Notre Dame 的意思就是「我們的女士」,意即歌頌聖母瑪利亞。歌德式建築最大的特色,就是高聳的「尖拱」結構,這種盡可能往天空長高的姿態,真的很有崇拜歌頌的意境呢。
中世紀歐洲原本流行羅馬式建築,倚靠厚重的牆壁和墩柱,乘載屋頂的重量。大約到了12世紀,不但教堂長得越來越高,也開始演變出華麗飄逸的歌德式建築。歌德式建築最大的改良,就是運用「尖拱」代替羅馬式的圓拱和墩柱,其實這跟中國古代的「拱橋」是類似的原理,靠著兩邊往中間擠壓的力量,讓屋頂不會掉下來,而且只要兩邊的側推力越大,屋頂就可以撐得越高。
但這樣一來,若想蓋得超級高,牆面和柱子不就長得超級笨重?這就是歌德式建築厲害的地方了~ 教堂裡並沒有出現成排粗壯的柱子,而是在每個柱子外圍,多了好幾支細的「束柱」增加力量,就像拿一堆竹竿把樹幹綁起來,颱風來了就比較不會倒。另外,牆面也沒有增厚,而是從教堂外面長出許多「飛扶」壁,不但強化了把牆壁往中間推擠的力量,輻射狀的弧線也成為華麗的裝飾。
這樣看聖母院,是不是又更像一件藝術品了呢 :)
[ 相關回顧 ]
Connect